时间:2022/12/2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路线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guides.html

在山东省平阴县洪范池镇凤凰山下辛庄村,田间尚存一座数米之高的石门架,这是北宋参知政事吴奎的家族墓地遗存物。

吴奎(-年),字长文,潍州北海(今山东省潍坊市)人。他家本来是务农家庭,祖母李氏出生在战乱的读书人家,看到幼小的吴奎聪明好学,于是挤出财物供养这个要强的孙子读书。16岁的时候,吴奎已经通过州郡考试,成为乡贡士。年,虚岁17岁的吴奎考中进士,成为远近读书人的美谈。这一年和他一块考中的有庐州合肥(今安徽省肥东县)人包拯,他们相差12岁,在成熟稳重的包拯面前,吴奎就是一个显得青涩稚嫩的半大孩子。

因为年轻,吴奎虽然被授予施州清江县(今湖北省恩施市)主簿一职,但他以需要回家赡养祖母为由没有赴任,而是背起行囊离开京城返回家中继续攻读提高。年,刚20岁的吴奎再次被任命为福州古田县主簿,北海离古田县有里之遥,吴奎一个人背起行囊历时数月感到了这个江南水乡。

“耸激忠义,渐磨圣神。”这是长吴奎3岁的名相韩琦在年阴历十月所写《祭资政吴长文文》中的赞语。此时,吴奎去世不到三个月,已经61岁词人韩琦拖着老病之身到河北大名府安抚因地震和黄河决口流离失所的灾民,虽居司徒兼侍中正一品判大名府兼河北四路安抚使职高位,但是考虑到国事艰难、良臣渐希,韩琦心中的悲凉自是一纸难寄。怀想老友吴奎刚毅清廉的一生,想想“庆历新政”中的舵手范仲淹已在年去世,此时65岁的好友富弼因为不看好宋神宗和王安石谋划的变法以尚书左仆射、观文殿大学士的官衔通判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面临即将到来的政治风雨,心系家国的韩琦进亦忧,退亦忧,年轻时的风发变为老年的悲戚与哀伤。

吴奎早年和韩琦并不相识,吴奎生在北方潍州,韩琦则生在福建泉州,两地之间相距数千里。聪慧的吴奎17岁考中进士时,刚刚20岁的韩琦也成为同榜进士,他们自此才有了人生交集。在吴奎返乡侍亲的日子,韩琦以将作监丞的从八品身份通判淄州(今山东淄博市淄川区),随他前来的还有已经年迈的生母胡氏。淄州离潍州仅仅二百里,韩琦在此任职三年,即便有职在身的韩琦不便外出,但闲居读书的吴奎当有前来探视问学的暇时,齐都山水,当留下韩、吴两人的寻访足迹。年,刚20岁的吴奎到江南古田县上任时,快到任期的韩琦则因生母胡氏去世回到安阳县守孝,他们之间暂时没了人生交集。

吴奎在古田县治理有方,期满改任开封府长垣县主簿,不久到辽国和北宋接壤的广信军任代理判官。此时,宋辽和盟,边境稍安,在西北发展势力的李德明、李元昊还在蓄势称臣,北宋和西夏的征战还没有拉开序幕。

宦官杨怀敏奉朝廷之命在河北屯田,他命令屯兵挖开河流淹埋了很多百姓的良田,民告无门,大小官员不敢对这位为朝廷聚敛的宦官提出异议。作为一方大员,贺州刺史兼高阳关路兵马钤辖王果劝告杨怀敏不要扰民生乱,以免引起民怨造成社会不安,跋扈的杨怀敏非但不听反而安排监察人员诬告王果,在他们串联下,刚毅的王果面临逮捕下狱的险境。在这个危机关头,年轻耿直的吴奎站出来替王果申辩,他上书说王果对杨怀敏劝告处于保境安民之公心,没有个人恩怨在里面,其他方面的检举纯粹是监察人员的捕风捉影,是杨怀敏设局的打击报复。在吴奎的直言辩解下,朝廷虽然没有处理为朝廷敛财的杨怀敏,但对受怨的王果也网开一面降级到青州任兵马都监,继续带领军队卫戍守边。在强权面前是装聋作哑还是挺身而出,吴奎的耿直性格在王果事件中得到充分展现。

为了备战需要,北宋朝廷一直想方设法广积粮草,并对完成任务较好的地方官员的予以升职奖励,吴奎市买的粮草是规定斤数的多倍,但因为不交结上官仅被改任大理寺丞,负责监管京东排岸司的粮运交卸工作,有些官员认为这个安排不符合颁布的规定,私下替吴奎鸣不平,于是朝廷安排吴奎到徐州任武宁军节度判官,成为一方大员的得力帮手。在武宁军任职期间,吴奎处理案件公正严明,不徇私情,受到长官和百姓的肯定,很多棘手的案件节度使都安排吴奎审理,在他的明断下从来没有出现冤假错案,显示了吴奎果断与智慧。作为一个儒士,吴奎从来没有忘记用圣贤之书陶冶自己,每有空闲,他手不释卷,坚持苦读达20年之久,成为当时知行合一的文士典范。

年,39岁的吴奎参加贤良方正能言极谏科考试,再次进入京城任职,成为昭文馆、集贤院、史馆这三个朝廷文官执掌地的一员。吴奎在殿中丞从五品职位上任职不长,但却有着改变人生的积极意义,他开始用全局的眼光看待人生与世界。此年,吴奎因为名臣翰林学士叶清臣的推荐以太常博士的身份外出任陈州通判,不久又因为工作需要回到京中任职,年虚岁40岁的吴奎先后任尚书祠部员外郎、右司谏、起居舍人同知谏院事等职,成为年轻有为的中年官员,渐渐进入宋仁宗的法眼。此时,年长他12岁的同榜进士包拯由户部改任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职务,他们开始了一起作为谏官纠正时弊、扶危济困的仕途新程。郭承祐是皇亲国戚,在任宣徽使知应天府事一职时劳民伤财、百姓怨声载道,吴奎作为新任谏官予以揭露。

张尧佐是温成皇后的伯父,在部分朝官特别是宰相文彦博操作下升职很快,在御史唐介的带领下,吴奎和包拯、陈升之、张择行等人一起对宋仁宗进行劝谏,仁宗皇帝对此比较恼火,贬领头的唐介为春州(今广东省阳春市)别驾,吴奎和包拯、张择行等人也受到仁宗皇帝的严厉批评。几经反复,在谏官们坚持下,郭承祐被罢免了宣徽使一职,改任保静军节度使、知许州;张尧佐虽然没能免除宣徽使官职,但是没有在京中担任职务,而是外放到河阳(河南省孟州市)任知府。吴奎此时已经在官场滚打20年,对于其中险恶自是心如明镜,但为了维护宋初制订的外戚不得优渥的“祖宗家法”,他和同僚不惜蚂蚁撼树,可见其人的政治格局。

真儒秉钧,向文移郓。张尧佐事件之后,吴奎受到影响,于年十月他以起居舍人、知谏院的身份到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担任知州,开始第一次担任地方大员。年春天齐鲁大旱,麦苗如烤,心急如焚的吴奎率领部分官员到城南的常山祈雨,感天动地大雨后他捐出俸禄修复了破败的常山神祠,以此祈求多顺民安。过了23年后,眉山才子苏轼来任密州知州,面临同样的大旱天气,他也带着随从到常山祈雨,站在山顶,他不由忆起多年前吴奎在此祈雨爱民的场面,深情写下《密州常山雩泉记》之名篇,为他们忠君爱民的赤心留下最好注脚。

年,吴奎任两浙路转运使,在杭州负责为朝廷征收赋税和粮草,时间较过去稍微宽余,他和地方文士的交往逐渐多了起来,比如游绍兴若耶溪后,吴奎写有《泛照湖游天章二首》《泛五云溪游照湖归》数诗,其中“欢言无物役,得我游览情”“竹影摇轩外,松声逼坐中”之句,可见其人对偶得闲暇的欢愉和廉洁从政的初心志愿。

时间很短,吴奎回到开封任登闻检院纠察在京刑狱官职,成为接受士民投书的主要官员;不久升兵部员外郎,知制诰,成为翰林院诏旨起草官员,逐渐进入核心部门。

宋仁宗宠信的太监王守忠病重想让朝廷封他节度使职位,仁宗想也就虚职可以满足,侍御史彭思永上书予以反对,在宰相梁适的坚持下仁宗没有封赠王守忠,于是把气头对准了彭思永,想打击谏官来次杀鸡给猴看。虽然彭思永和吴奎没有多少仕途交集,他们有缘的仅仅是同榜进士,为了维护不杀文士的祖制,已经不担任谏官的吴奎勇敢站出来和御史中丞郭劝一起上书劝说仁宗,让这位开明的皇帝意识到赏罚有据的重要性,彭思永因此免除了下狱判罪的危险,仅被外放到京城外任湖北转运使,继续为朝廷后勤保障奔走于效力。也就在这次奔走解难中,吴奎和郓州籍的宰相梁适、御史中丞郭劝建立了深厚友谊,对名震一方的郓州儒学充满了钦佩与向往,为以后的迁居郓州埋下了伏笔。

年,任兵部员外郎知制诰的吴奎奉命出使辽国,对于辽国官员的挑衅同伴胆怯,但吴奎则保持气节有理有据地予以反击。回到京城后,吴奎因为出使的出色表现被升为寿州(今安徽省凤台县)知州,这是他第二次出任地方大员,为他增长地方工作经验奠定了基础。时间不长,吴奎回到京城任同判吏部流内铨、知审官院的官职,担负起考课、磨勘和拟注六到九品京朝官的重任,每当发现错误他立即纠正,即便得罪了上级也无所畏惧,可见吴奎的气节与秉性。

年,吴奎的好友扬州司法参军时汝贤的父亲朝请大夫尚书屯田郎中时旦在徐州滕县(今山东省滕州市)去世,吴奎应托写下《宋故朝请大夫尚书屯田郎中知阆中军州事上护军借紫时公墓志铭》一文,文中对“士刘学派”的弟子颜太初多有赞誉,而士建中此时年近花甲退居须城(今山东省东平县州城街道)治学授徒,好友韩琦多次向吴奎介绍“理学三先生”孙复、石介的学问与郓州风土人情,同僚年长他一岁的龚鼎臣也力推师长孙复、石介在郓州兴学之事,特别是太子少傅经学家孙奭晚年迁居须城之事,使得吴奎对迁居郓州产生了浓厚兴趣。年,孙复去世后,他的郓州弟子筹资为恩师买地置坟,使得这位大儒魂归祖里,吴奎的好友翰林学士欧阳修在撰写孙复墓铭时对郓州学风世风予以盛赞,都在吴奎心里打下深深烙印。

年,49岁的吴奎升为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成为京城的骨干官员之一。此时,吴奎的前任欧阳修任枢密副使,年长吴奎9岁的诗人梅尧臣任尚书都官员外郎,韩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他们作为京城文柄和年轻的文士司马光、王安石、王安国等人多有唱和。

司马光此时任开封府推官,是吴奎的直接下属;王安石为度支判官,属于三司的骨干官员;王安国则还是布衣文士。虽然身份有别,喜欢文化的吴奎礼贤下士,从不以职务高低看待别人,他的存世诗文很少,既有写给欧阳修的《和欧阳永叔送龙学赴陕府酌饮赠别》一诗,表现了他和欧阳修对陕府年迈龙学太守的厚望;也有今可见梅尧臣所写《次韵和长文禖祀郊外见寄并呈韩子华》《次韵答吴长文内翰遗石器八十八件》《吴长文紫微见过》等诗,王安石所写《吴长文新得颜公坏碑》、王安国所写《题吴长文得兰亭康相墓颜鲁公断碑》之诗,可见任翰林学士的吴奎对千古忠臣颜真卿的书法极为推崇,甚至到了片纸千金的地步。

吴奎虽然喜爱颜真卿的书法,但对后贤从不吝啬,为此王安国在诗中盛赞:

吴卿获此喜惊坐,朝昏把玩过明珠。

携来赠客客为赋,爽迈远并前贤驱。

自云感激得妙理,学入胜处繇勤劬。

王安国生于年,比吴奎小了17岁,简直就是两代人。但已至高位的吴奎对这位晚辈十分器重,不惜把自己珍存的颜真卿书法拓片相赠,可见其人之豪气。

吴奎之前曾在密州、寿州两任地方官,人们不知道他的治理才能。担任开封知府后,面对堆积如山的各种案件,他都能快速公正地判决。对于京师富豪孙氏的囤积谋利,他果断地打击平抑物价,并把孙氏兄弟驱逐出京城押到淮南、福建等偏远地方居住,仅仅用了三个月时间,开封的市场秩序就趋于稳定,商品价格明显降低,市民对吴奎的执政水平夹道称赞。不久,朝廷升吴奎为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想让他出判成都府,担任西南区域治理的重任,吴奎以父亲老需要供养为由上书拒绝。他希望朝廷安排自己到郓州任知州,鉴于他的孝心,宋仁宗答应了他的请求,年秋天安排他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份通判郓州,接替以起居舍人身份任郓州知州的刘敞。

吴奎来到郓州后,于是在繁忙公务之余,几经选址,他把远在潍州北海的祖坟迁到了郓州下属的东阿县盂栅里,即今平阴县洪范池镇辛庄村,也把年22岁去世的妻子赵氏移葬在新址。为了节省资金,虽然朝廷追赠吴奎的祖父、祖母为金紫光禄大夫太师和谭国夫人,他的妻子赵氏也封赠为信都郡夫人,但吴奎尽量节约资金,少用土石方,建造起的祖坟和赵氏新坟都不大,墓前的石像生也很小,给了人们寒酸小气的感觉。吴奎在郓州任上只有四个月,很快就因为富弼、文彦博、韩琦等相臣的推荐回到京城任职,先为翰林学士充群牧使兼史馆修撰,负责牧养军马之事和国史修撰工作,不久改任任左司郎中,以翰林学士身份再次担任开封府知府兼畿内劝农使,成为两任权知开封府的地方要员。

因为宋仁宗年老多病,吴奎上书建议仁宗早立太子,以稳民心,在数位大臣建议下,仁宗皇帝定濮王赵允让第十三子赵曙为养子,于年立赵曙为皇子,正是确定了这位31岁青年人的接班人地位,也在此年阴历三月,吴奎被升任枢密副使、左谏议大夫,成为宰相级的京师要人。

和他的好友包拯比,包拯权知开封府的时间只有两年多,吴奎两知开封府有三年多时间,他比包拯多任一年有余,为京师的稳定繁荣做出了突出贡献。此年阴历五月包拯去世后,曾有朝廷重臣想为这位“包青天”撰写墓志铭,但包拯的夫人回答说丈夫临终遗言自己的墓铭安排好由好友吴奎来写,到年阴历八月包拯之棺木在合肥县公城乡公城里(今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大兴镇双圩社区)安葬时,吴奎含泪完成了好友的临终嘱托,其《宋故枢密副使孝肃包公墓志铭》中对包拯好评:“宋有劲正之臣曰包公,其声烈表爆天下人之耳目,虽外夷亦服其重名。”这也成为包拯名传青史的最早诠释。

宋仁宗去世后,办完先皇丧事,新皇赵曙继位,是为英宗。对于建议自己为皇子的旧臣韩琦、吴奎等人,宋英宗满是感激和倚重。韩琦任门下侍郎兼兵部尚书、平章事,成为核心决策人员之一;吴奎转任给事中、礼部侍郎,成为英宗的身边顾问近臣。也就在此时,吴奎的父亲已80岁的高龄在须城去世,他按照规制回乡守孝。其间英宗数次派人到须城看望吴奎,并且提出要他回京担任要职的希望,都被吴奎婉言拒绝。英宗为了照顾哀伤过度的吴奎,专门安排其长子吴璟为郓州判官,就近照顾父亲的日常生活;朝廷下诏准许吴奎领取一半的俸禄,以示对他的慰问褒奖,也被吴奎予以委婉拒绝。

重士兴教,如公几人。吴奎在须城守孝的三年,他居于父亲墓侧的小屋,不饮酒,不到城里游乐,按照儒家礼制尽到孝子之责。闲时,吴奎便再读圣贤之书,以此打发孤寂的时光。除了在老家北海买田救济族人外,他还在须城家中设起书斋,免费让士人子弟前来读书研修。时常有须城学子来到吴奎守坟的小屋,向他请教儒学经典。吴奎自言要以韩愈兴教为榜样,尽心尽力为寒士子弟仕进做点事情,郓州学风,在吴奎的带动下,再次出现了崇礼向道的高潮。此时,侍读学士郭劝已经去世,他的儿子郭源明已经入仕为官、孙子郭茂倩还在州学读书,对于吴奎这位有德的长者,郭茂倩和弟弟郭茂恂、郭茂泽等人多次前往拜视问学。

年,吴奎守孝期满,再次回到京中任职,对他十分倚重的宋英宗因病才35岁英年而逝,吴奎痛哭得几乎走不成路,太子赵顼见到又黑又瘦的吴奎,惊愕地说不出话来,让人安慰吴奎不要太过悲伤,还有国家大事需要这位股紘之臣执掌担纲,共度时艰。

20岁的太子赵顼于年正月继位后,是为宋神宗。怀着富国立业的理想,宋神宗开始谋求老臣支持,急于成就自己的伟业,一方面他想让宰相韩琦留任,在大事上筹划定策,同时提拔吴奎为参知政事作为助手,配合韩琦弥补缺失。因为韩琦主要谋划英宗葬仪和神宗继位大典,日常事务以吴奎处理为多。或许是看到韩琦对神宗的改革梦想不十分积极,神宗的过去伴读新任御史中丞王陶上书攻击韩琦,吴奎站在公正立场予以反击,并提醒神宗王陶之前曾巴结韩琦今落井下石,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神宗虽接受规劝疏远了王陶,但他锐意革新的念头更加坚定。

看到神宗的改革意志难以撼动,为了避免和新皇帝产生直接冲突,韩琦、吴奎等人请求外任,朝廷安排韩琦以司徒兼侍中的身份通判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市),吴奎则以资政殿大学士的身份通判青州,并兼任京东东路安抚使。任参知政事半年后,此年九月,宋神宗苦留不住,只好答应吴奎抱病到青州(今山东省青州市)赴任。

齐鲁重镇,莫如郓、青,因为此两地分别是京东西路和京东东路的治所。吴奎到达青州后,病患愈发厉害,他曾经上书朝廷要求改到兖州(今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任职,但是没有得到皇上的批准。此时吴奎虽然已经57岁,但他的身体应该还不是已入膏肓,心里的忧患才是他难言的隐伤。此时,因为宋将种谔进攻西夏,战火再起,西北紧急,于是朝廷派韩琦以司徒兼侍中的身份改判永兴军(今陕西省西安市)兼陕西四路经略使,让他具体处理边关事宜。

韩琦匆忙上任后,和鄜州守将郭逵一起保住了绥州(今陕西省绥德县),调整了一些种谔的冒进政策,缓和了和西夏的关系,使得前方战事区域缓和。正好有人从青州到永兴军赴任,于是吴奎让这位将士捎去书信一封,对在前线指挥作战的韩琦表示慰问。韩琦收到吴奎书信后,甚为感动,于是写信一封,安排一个随从携带书信和药物,远赴青州看望病中的吴奎。月余后,韩琦的随从回到永兴军,同时捎回了吴奎的回信和几件书法作品,看到吴奎笔法有力,思路缜密,韩琦认为老友的身体基本已经恢复如初。也就在此年秋天的某个休息日,秋高气爽,云淡日丽,年近花甲的吴奎带领几个随游览了城南多米高的云门山,拜访了高僧灵运禅师,应其所求写下《游云门寺留题灵运上人房》一诗,可见此时吴奎身体渐安和荣辱皆忘的游兴:

云门入云深,树密山转幽。

溪亭修竹里,激激玉泉流,

仁智所遐想,古今为胜游。

我乘休沐至,穷览殊难周。

金碧楼殿午,寒香松桂秋。

清风动高兴,飘越不可收。

禅师索题诗,捉笔事冥搜。

欲速驰思远,顷刻历九州。

象外有真物,惝怳难为求。

徒形陈熟言,羞涩为尔留。

秋风、秋山、秋景、秋人、秋情、秋心,二十行五言诗,写出了吴奎的人生思考与感慨:人们往往会追求表面的东西,忘记对道义的坚守与追寻。一个人,是多么难以体会到孔子所说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妙境呀。

年阴历七月,处理完西北战事的韩琦再次通判相州。此时,河北发生大地震,黄河决口,大批灾民流离失所,潜在的动乱甚于水火。国难倚忠臣,几经思考,神宗皇帝赐手诏给韩琦,让他改任河北安抚使、通判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县)兼北京留守,让61岁的这位老臣便宜从事,有先断后奏的权力。也就在此次面圣的路上,韩琦知道了吴奎于七月二十七日在青州任上去世的消息,悲伤之余,他无法到青州祭拜老友,只能忍悲奉旨到大名赴任。到阴历十月初一,繁忙的治水安民之余,韩琦老泪纵横地写下《祭资政吴长文文》,让人送到须城吴奎府邸,纪念逝者的同时对吴奎的妻子孩子予以慰问。

此时,曾为吴奎下属但被吴奎认为浮华执拗的中年文士王安石已任翰林学士,因为知道吴奎任参知政事时曾阻挡自己的升迁造就心怀旧怨,再加上王安石的力荐者曾和韩琦一起拜相的曾公亮和吴奎关系一般,在成为大权在握的门下侍郎兼吏部尚书后又惟神宗所想是从,在曾、王二人的阻挠下,吴奎死后的封赠事宜受到影响。虽然对吴奎病逝神宗十分悲痛,得知消息后辍朝一天。名相韩琦、富弼和接任吴奎任青州知州的兵部尚书衔兼京东东路安抚使欧阳修多方奔走,但朝廷仅把吴奎的官衔定为正二品的金紫光禄大夫,没有遵从官员去世加衔一级的规制,可见曾、王二人在朝廷已经说一不二。在后来的“熙宁变法”中步步推进中,年轻的神宗在更加依赖孤傲的王安石,有因有果,吴奎之后谥号同样没有了下文,可见王安石在吴奎封赠之事上没了宰相肚量。

吴奎奖掖才俊、严明家风,在他去世后得到最好福报。比如年他以翰林学士的身份担任秘阁试论考官,对好友时任参知政事之职欧阳修好评的苏轼、苏辙兄弟予以考优录取,就成为当是京城的科考佳话。吴奎作为慧眼识才的伯乐,很受苏轼、苏辙兄弟崇拜,苏轼先后写有《上吴内翰书》、《贺吴副枢启》等数篇,足见他对伯乐吴奎的不尽感激:

伏审近膺告命,入总枢机。中外耸观,朝廷增重。……天下方将以未获之事,尽付于明公;明公宜爱此不赀之躯,以毕其能事。区区之意,言不能胜。

苏轼认为,吴奎是天下文士的榜样,他由地方大员进入枢密核心,可以实现为国施仁之大谋。学子难得的是可以施展才华的机会,自己作为一个年轻后辈,一定听从吴奎安排,尽心竭力,在前辈掌舵下一起完成富国强民之大任。

苏辙也受吴奎提携,或许二人年龄差距太大,也或许苏辙曾写文给吴奎,但是后世没有传承下来,因此今已难寻其踪。但有一点可见,苏辙没有忘记吴奎给予自己的恩赐。吴奎去世后,最合适撰写墓志铭的是同僚刘敞,可惜他已经在数月前去世了。刘敞的弟弟刘攽为国子监直讲,面对王安石可能给予的打击,他无所畏惧,为人走茶凉的吴奎撰写了《吴公墓志铭》,算是替哥哥了却了未尽的心愿。年,在宋哲宗赵煦登基数月后,被提拔为中书舍人的苏辙保奏已经64虚岁任蔡州知州的刘攽回京担任中书舍人,可见苏辙对恩公吴奎支持者的爱屋及乌。

吴奎后裔诗书传家,门风纯雅,后世子孙多有成就。吴奎在世时出资修建义庄,救济生活有困难的人。因为他十分清廉,积蓄很少,因此他去世后,家中房屋匮乏,有的连居住的地方都没有。

其长子吴璟,有父风,官至大理评事,或许继承了父亲扶危济困的基因,在长辈齐州知州李肃之前往青州有事时,考虑到需要资金,他便利用自己任提举常平等事的机会,私自挪用了公款,不巧被转运使发现,给予了降职还钱的处分。次子吴環,是秘书省校书郎,主要从事秘书工作。三子吴琼,历任光禄丞、隰州通判、郢州知州,官衔升至从五品的拜朝请大夫。吴奎的好友王彭年在陕县尉兼主簿事任上去世,家贫没法下葬,吴奎就让长子为王彭年发丧,还置办嫁妆帮助王彭年的两个女儿出嫁。刘攽在《吴公墓志铭》结尾说:“呜呼,可谓笃义君子矣,可无表哉。”对吴奎和其诸子赞叹为笃义君子,吴氏堪称忠义门呀。

年靖康之变后,吴奎后人或南迁,或隐居。吴奎孙吴给为监察御史,主动抵抗了金人立张邦昌为傀儡的阴谋;他和新泰人将事郎郓州刑曹掾孙亿组织义军,坚守在徂徕山上抗击进军,吴给被南宋任命为徽猷阁待制知东平府,孙亿任直龙图阁知袭庆府,他们在年兵败战死。或许就在此时,南宋朝廷格外开恩,追赠吴奎“文肃”二字。

金朝在北方的统治逐渐稳定后,吴奎的孙辈有的开始用儒学教授青年,比如其孙吴縯、吴大方、吴大年等人,和文坛领袖党怀英是好友,通过他们的存诗,可知他们像祖辈一样推崇儒学、向道爱民,是那个时代的精英与栋梁。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时至今日,吴奎在东平的后人亦不可详知,但吴姓在东平有益于家国者层出。有机会去几十里外的平阴县洪范池镇凤凰山拜望一下吴奎家族墓地低矮的石拱,感受一下“知行合一”的高境与儒者衷肠吧。

文豪欧阳修在《答枢密吴给事见寄》一诗中说:“枢庭任重才余暇,犹有新篇寄草堂。”小小的我们,虽然没有治国安邦之重任,但大好时光是一分一秒足可珍惜的,因此也要提醒自己寸阴必争,好好书写自己的人生新章吧。

(作者,颜建国,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宋元文化研究专家,系中国散文学家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数家报刊专栏作家,著有《元朝东平学派》《苏轼与东平文士考析》《文宗义脉》《春风有约》《家乡的石板坡》等专著。本文由作者独家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l/pgzl/254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