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3/15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11-:36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黄娜通讯员张文术唐雁耘

40年,弹指一挥间。

改革开放,给嘉兴大地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也留下了日久弥新的故事。

站上新的起点,我们选择了十个人、十件事、十本账、十座地标。

回望这些人、这些事、这些地标,曾在嘉兴大地上留下怎样坚实的印记。

人是万物的尺度。在我们的报道里,这些人既杰出又平凡,这些事既宏伟又细微,这些岁月既绚烂又日常。

其实,每个人都是改革开放的同行者、见证者、受益者。愿我们的笔尖和镜头,能带给你回望的温暖和前行的力量。

近日起,浙江新闻客户端嘉兴频道推出《波澜壮阔40年改革开放看嘉兴》栏目,敬请垂注。

陆海华,53岁,嘉兴市南湖区新丰镇人,新丰三益家庭农场农场主。三益农场共有标准化钢管设施大棚亩,其中60亩栽培食用菌,40多亩种植芦笋,是南湖区面积最大的菌菇种植基地。

立冬后,江南正是农忙时节,割机轰鸣,稻香扑鼻。

新丰三益家庭农场位于南湖区新丰镇净相村,记者见到陆海华时,他身着灰色小西装、脚穿黑色皮鞋,跟印象中的农民不太一样。

陆海华从18岁起,就和菌菇打交道。35年来,一朵朵小小的菌菇,让他成了当地第一批“万元户”,致富路也越走越宽。

陆海华从18岁开始,就和菌菇结下不解之缘。

两亩地“收”万元钱

年,改革的春风吹来。

那年,陆海华才13岁,农村还是集体生产队,需要劳动力挣工分。

5年后,陆海华做了件改变自己命运的事——从报纸上看到栽培食用菌赚钱后,他向生产队主动请缨,去福建古田县学习种植技术。

“银耳朵朵开,金银滚滚来。”那是陆海华第一次坐火车,出远门,一路上他脑中全是报纸上这句话,壮志满酬,他要带领村民一起致富。

始料未及的是,三个月学成归来,村里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集体没了,变成包产到户。陆海华家分到了12亩地。

“当我打算一展所长,带领乡亲致富时,现实却给了我当头一棒。”陆海华说,栽培食用菌需要设施投入,菌包要高温灭菌,菌菇要恒温生长,没有大集体一起干,个人根本没资金支撑。

陆海华不甘心。于是,他在家尝试栽培少量银耳,但因没高温消毒设备,有些菌菇被霉菌感染,有些生长不正常,还是失败了。

不过,在不断摸索中,陆海华发现平菇栽培相对简单,而且市场需求量也大。年,他种植了两亩平菇,卖上了好价钱,两亩地净收入有万把块钱,成了新丰镇里首批“万元户”。

有了本钱后,喜好钻研的陆海华仍不断尝新。从报纸杂志上获取食用菌栽培信息,去桐乡真菌研究所、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取经”,成功掌握了室内金针菇栽培技术。

年,他娶妻,妻子周云金也非常支持陆海华的食用菌培育试验。第二年,他们就造起了三层楼房,还生了个可爱的女儿。

陆海华(左四)去台湾的农场参观学习交流。

农民吃上“技术饭”

遗憾与成功,如影随同。

“我还是太保守,一路求‘稳’,失去了很多机会。”陆海华回忆自己的创业,语调中略有遗憾。

虽然手握养菇技术,但陆海华一直没扩张。“当时觉得两亩地平菇、室内还要栽培金针菇,还有4亩多地种稻,夫妻俩已忙不过来。”陆海华说,如果扩大规模就要投入,贷款的话的自己会睡不着觉。

时间来到上世纪90年代。新丰镇被列为“浙江省供港猪基地”,家家户户开始养猪,这也成了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陆海华夫妇也跟了风。他们在房前屋后建了多平方米的猪棚,养了30多头母猪,每年出栏量七八百头。当时“竹林三元猪”品牌在市场上风头正劲,虽然辛苦点,但效益可观。

日子在忙碌中流逝。年,南湖区凤桥镇的中法生物工程公司老总赵其法求贤若渴,找到了陆海华。原来,该企业试水栽培食用菌,但几十万只菌包养不出菇,想邀请陆海华来做技术主管。

“英雄”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中法食用菌基地的规模很大,灭菌、消毒等技术设施应有尽有,陆海华埋头在食用菌的世界,培养出了很多新品种,有杏鲍菇、秀珍菇,市场上广受欢迎。

长在菌包上的秀珍菇。

年,陆海华承包了这个食用菌基地,16个大棚,35万只菌包,一年净收入有六七十万元。

家庭农场风景好

江南水乡,猪越养越多。

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水黑了,河臭了,一些秀美村庄慢慢变为臭气弥天的养猪村。

年,为减少无序养猪对环境的破坏,嘉兴以水环境治理为契机,开展生猪养殖业减量提质,重点对禁养区、限养区内违法猪舍进行拆除,鼓励农民转产转业。

那一年,南湖区共有户养殖户被划入禁养区,涉及违建猪舍总面积.16万平方米。

陆海华猪棚也被拆了个干净。猪舍拆除了,如何转型呢?

有一技之长的陆海华不慌。他通过土地流转,和同村的吴海明、李文龙合伙共同投资多万元,办起了家庭农场。

年,陆海华和两个朋友承包亩地,建立新丰三益家庭农场。

亩地,60亩栽培秀珍菇,40多亩种芦笋。40个黑色的菌菇大棚,万只菌包,从5月底到10月初,期间要采摘六七波,杭州、上海、江苏的批发商都会开车到农场门口收购,技术成熟,市场也稳当。

40个黑色的菌菇棚,放置万个菌包。

“食用菌栽培是生态循环农业,对环境有益无害。”陆海华介绍说,农村的稻草、秸秆、桑果枝条粉碎了,作为菌包的材料;菌菇采摘完后,菌包还能变废为宝,作为芦笋地里的肥料。

农场做菌包时需要30多个工人,采摘季需要上百个工人,好多是周边拆了猪棚的养猪户转业而来,不仅让他们有了工作机会,也推广了栽培技术。

年,和陆海华一样的家庭农场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试水“万元千斤”模式。眼下,打千斤粮,挣万元钱。对养猪户说,已不是梦。

5月底到10月初,秀珍菇可以采摘六七波。

在农技专家的探索下,南湖区从大棚生姜-晚稻一个模式,发展到大棚生姜-晚稻、大棚甜瓜-晚稻、大棚地蒲-晚稻、大棚南瓜-晚稻、大棚草莓-玉米、大棚番茄-晚稻、大棚茄子-晚稻、大棚有机花菜-晚稻等多种模式,每个模式的亩收入都在1.5万元以上。

去年,新丰镇“万元千斤”模式面积达到2万亩以上,已有工商注册的家庭农场家,从事稻米、果蔬和苗木花卉种植,有些还兼观光采摘,多数农场主由养猪户转产而来,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

比数字更让人踏实的是,满满的获得感。“农村也有广阔天地,只要肯动脑、肯吃苦,日子一定会红火起来。”陆海华说。

农民陆海华的创业史,是嘉兴农民改革开放40年来努力奋斗改变生活的一个缩影。

数据显示:年,嘉兴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元,同比增长8.4%,已连续十四年保持全省第一。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69:1,连续多年全省最低,统筹城乡水平继续居全省首位。

年,嘉兴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才元。年,嘉兴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才元。显而易见,改革开放后,农民收入在持续快速增长。

嘉兴农民吃苦耐劳,爱动脑筋。以新丰镇为例,生猪养殖和生姜种植曾是两张金名片。自年启动生猪养殖减量提质转型后,以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为导向,以“万元千斤”为发展模式,顺利推进养殖户转产转业。环境改善后,在“美丽乡村”建设的推动下,“乡村旅游”日渐盛行,农家乐、农庄、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不断涌现,农民致富方法日益多样。

嘉兴市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协调组组长邓建华说,要围绕农村改革、农业转型、农民增收要求,着力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坚持“三产同兴”,促进农民增收。

经营性收入方面,要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大力发展农村新型业态,因地制宜发展创意农业、养生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农业生态产品、休闲产品,推进乡村旅游业发展。比如,近两年涌现出的潘家浜、梁家墩、聚宝湾、文溪坞等一批“网红村”,要把“美丽乡村”变成“美丽经济”。今年前三季度,嘉兴乡村旅游已接待游客.2万人次,直接营业收入19.92亿元,从业人数达到1.2万人。

工资性收入方面,一方面引导建立农村劳务合作社,增加闲置劳动力收入,另一方面要开展转产转业、农民技能培训等,拓宽就业渠道。

财产性收入方面,要全面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引导农民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深化农村集体股份制改革,加大改革分红力度,实施新一轮“强村计划”。

转移性收入方面,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医疗报销比例,增加公共服务的覆盖面等。

可以预见的是,嘉兴农村将越变越美,百姓日子也会越来越好。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p/pgsp/3806.html
------分隔线----------------------------